農曆臘月二十三,被稱作“小年”,相對應的,大年初一的春節也就被稱作“大年”。小年是大年的前奏曲,從小年開始,人們就開始迎接大年(春節)的節奏了。迎接春節首先是從送灶開始的。
農曆臘月二十三是祭灶日,也稱“過小年”。送灶,在我國民間是一項影響很大、流傳極廣的習俗。
舊時,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“灶神”神位。人們稱這尊神為“司命菩薩”或“灶君司命”,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“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”,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,被做為一家的保護神、一家之主而受到崇拜。據說,灶神端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灶中間,事無鉅細地記錄一家人的善惡,如何行事,然後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這天,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報這家人的所作所為,讓玉皇大帝降福禍於其家。如果有人被他說了壞話,這個人可能就會被奪去一百到三百天的壽命。
所以,人們在臘月二十三這天好生供奉灶神,希望他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。” 送灶的祭品也是相當講究的。
魯迅有首《庚子送灶即事》雲:“隻雞膠牙糖,典衣供瓣香。家中無長物,豈獨少黃羊。
”據說,之所以用膠牙糖敬灶神,是為了把灶神的牙齒粘住,使他不能亂說話;有的還用酒糟塗抹灶門,這叫“醉司令”,醉得灶神不能亂說話。關於這種說法,魯迅在《送灶日漫筆》一文中也有所敘述:“(膠牙糖)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,粘著他的牙,使他不能調嘴學舌,對玉帝說壞話。”
由此可見,人們之所以這麼做,也有“賄賂”灶神好讓他甜言蜜語的意味。
送灶習俗大約在宋代以後逐漸成為一個固定節日。
時間上在民間有所差別,有“北三南四”、“官三民四家船家五”的說法,也就是說北方在臘月二十三、南方在臘月二十四或官府在臘月二十三、老百姓在臘月二十四、水上人家在臘月二十五舉行祭灶儀式。
宋代范成大有詩記載:“古傳臘月二十四,灶君朝天欲言事。雲車風馬小流連,家有杯盤豐典祀。豬頭爛熟雙魚鮮,豆沙甘松粉餌圓。男兒酌獻女兒避,酹酒燒錢灶君喜。”從詩中可以看出,宋代送灶儀式已很完備。
在范成大的詩中,有男兒酌獻女兒避句,說的是古人送灶時的一個禁忌。古人有“男不拜月,女不祭灶”的習俗。也就是說,中秋節拜月男人要迴避,而小年送灶神時家裡的女人則要迴避。
所以,在祭拜灶神時須由男子浴手焚香點燭,行跪拜禮,祈禱灶君上天多言好事,待下界時可以多降福祿,多賜吉祥。
提示:小年送灶一過,家家戶戶就真正進入迎接春節的模式。豬牛雞鴨魚肉,生鮮水果蔬菜,是家家必備的春節美食。而春聯、燈籠、大福字兒等,也都一一開始備置:小年送灶,開始迎春納福了!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