震後,政府下令便利商店提供所有糧食給災民,由政府買單。
還記得跨年煙火策畫人蔡國強沒實現的創意嗎?在夜空中打出大大的三個字:別吵了!當時為避免這麼直白的表達方式激起不必要的政治爭議,讓台灣的夜空少了這三個字;事隔三個半月,許多民眾竟又有了相同感覺,只因日本芮氏規模九的強震,震出民眾對台灣媒體播報災難新聞的不滿。
日本震災發生後隔天,網路上即廣泛流傳一篇作家米果的網文〈日本八.九震災教我們的事〉,文中對比日本公共電視NHK的報導:「NHK即時呈現的空拍畫面,冷靜而詳實提醒海嘯的正確訊息,即使某些主播跟記者的聲音有些顫抖,但是他們知道包括災區民眾跟全球日本人都很注意這些消息,他們必須鎮定,因為這是最重要的訊息來源。所以沒有災民呼天喊地的畫面,沒有記者跑去災區大呼小叫的搞笑,但是對於訊息傳遞、政府政策發布,甚至每隔幾分鐘就提醒觀眾注意安全,NHK真是個讓人欽佩的媒體。我猜,他們一定做過很多準備,面對災難,他們要呈現怎樣的報導方式,要確實傳遞訊息,卻不能讓閱聽大眾陷入焦慮,也就是加深所謂的『創傷症候群』。」
拿NHK與台灣電視台相比未盡公允,畢竟NHK是每年拿國家千億預算補助的公共電視台,災難發生,NHK自動加入政府動員體系;此外,日本還是堅拒收視率調查的國家,電視台製播節目不必受到收視率左右,不論連續劇或綜藝節目,質感都格外優良,也受到觀眾歡迎。
相反的,台灣的公廣集團從催生開始就受到政治力干擾,人事爭議經年,歷政黨輪替迄今未歇,公共電視台曾很用心地製作過口碑佳、收視也佳的連續劇,如《人間四月天》、《橘子紅了》,然而,因為人事爭議,這些成績也成了難以挽回的輝煌歲月,只能留下記憶。還有很多,連記憶都沒有,以莫拉克風災為例,公視新聞做得極佳,甚至後來被援以為許多紀錄片素材,但是,莫拉克風災發生時,公視卻幾乎不是觀眾的收視來源。
當我們的收視習慣已經被有線頻道制約,有線頻道又被收視率調查制約時,觀眾邊看邊罵,到底該怪誰?有線電視台不想做出有質感的節目、專業而冷靜地播報災難新聞嗎?有新聞台找的「專家」竟是命理師、星相家,甚至政治評論名嘴們都成了預測下一次巨震發生在何處的「專家」,同一時段,有新聞台專業地聘請大學地質系教授給民眾正確的地震海嘯知識,新聞主管就得面對收視率只有友台一半的壓力。
「災難在哪裡,記者就在哪裡」,是媒體專業信條之一,戰地記者甚至可為他國的戰爭犧牲性命。值得嗎?這就是記者的工作和人生價值!再以莫拉克風災為例,媒體成為協助民眾通報救災的重要管道之一。少數主播或現場記者不得體的問話方式,高亢而近乎興奮的音調,或者讓記者泡在水中大呼小叫,讓觀眾不忍卒睹,這和媒體生態的惡化有關,類似情境絕對不可能出現在老三台時代。
台灣媒體做不到秩序與專業的採訪嗎?在日本震災的避難所現場,一律昏暗不見光,專業攝影都知道,那是對避難者的尊重:不可打燈。在羽田機場媒體緊跟著台灣救難隊,機場工作人員拉出一個「ㄇ」字型採訪區,媒體一度抱怨「拍出來畫面不好看」,但最終還是得配合機場的要求。
日本歷經強震後,始終不放棄的堅持,就是「秩序」,因為這樣的堅持,讓日本在災難現場拉出極大的封鎖線,輕易不能越雷池一步,這與台灣記者的採訪習慣大大不同,為了在禁止攝影的東京機場採訪撤離的台灣留學生,還讓日本警方出面維持秩序。最後,日本政府透過我駐日代表處,懇請外籍記者撤出災區,以免影響救災,台灣媒體還是配合了。
台灣媒體不是做不到秩序,只是在台灣,沒人告訴他們:媒體有採訪天職,但是,媒體的工作還是必須尊重當事人的尊嚴。這一點點基本要求,應該不分公共電視或民營電視都可遵守,也該遵守。日本巨震創痛猶在持續,台灣媒體要學習功課還很多,NHK做得到,台灣媒體沒有道理做不到。
日本地震延伸閱讀:
0 意見:
張貼留言